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 > 何以中国 弦歌不辍

孙临军:泥火中续写非遗华章

来源: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:2025-02-06 09:38:59

image.png

  日照日报/日照新闻网讯 冷风引领着新春的脚步,拂过日照的山海人潮,来到了静谧的丹土红陶非遗工作室中,推开大门,一股窑火淬炼的韵味便和绿茶的清香扑面而来,与来访者紧紧相拥。

  “来喝一杯,暖暖身子。”

  水雾升腾间,孙临军用陶壶斟满三杯热茶,驱散了飞入屋中的寒意。

  作为丹土红陶的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孙临军所传承的丹土红陶技艺已延续了100多年。在过去,先辈们主要制作花盆、陶缸等粗陶产品,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。而直到孙临军这一代,才迎来了重大的变革。

  “我父亲喝茶的时候,曾有过感慨,咱们有日照茶、日照水,可惜没有自己的茶壶。”孙临军回忆起年少时光,那时老人喝茶大多用瓷或者玻璃器皿,条件好一点的会用紫砂。日照作为一个陶乡,拥有历史悠久的陶文化积淀,既然老祖宗们可以用陶做器皿,为什么现在不行?

  孙临军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,最终将目光投向了红陶。

  丹土红陶的历史极为悠久,它起源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,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五大陶之一。而日照,这片被称为“中国丹土之乡”的神奇土地,因其丰富的丹土资源,成为丹土红陶诞生与发展的摇篮。它承载着日照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,见证了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桑变迁,是当地历史文化当之无愧的生动“代言人”。

  “红陶在过去的确常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相伴,但从工艺上讲,这种家烧粗陶的品质与茶具标准相去甚远,所以我的目标就是用红陶制作茶器。”孙临军说。

  虽然预设的前景广阔,可探索之路总是布满荆棘。孙临军要面对的是一个本土行业和人才都极度匮乏的现实,有关红陶茶器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索。随着破损的陶片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垒起小山,消耗在其上的时间和成本几乎成了无底洞。

  最难的就是从零到一的过程,因为你不知道这条路有没有答案,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。

  可孙临军没有退缩,他怀揣着对家乡的文化热爱与对传统技艺的执着,不断在每次失败的泥淖中前行,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曙光。

 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,他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烧制出透气又不透水的丹土红陶茶器。这些源自日照的天然丹土,经过一道道精细复杂的工序,彻底蜕变成了色泽丹红、质感细腻、古朴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温润茶器。

  丹土红陶茶器的魅力,不仅在于其精美的外观,更体现在它独特的实用价值上。陶土疏松的分子结构赋予了它强大的透气性和吸附性,使得烧制而成的茶器透气而不透水。用它冲泡绿茶,隔夜不馊,仿佛为茶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,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“会呼吸的陶”。更为神奇的是,丹土红陶茶器还能吸附茶的苦涩,让绿茶的口感更加甘醇,韵味悠长,将绿茶的色、香、味发挥得淋漓尽致,与日照绿茶堪称天作之合。

  2017年,孙临军创立了品牌“丹窑”。2021年,丹土红陶茶器正式推向市场,瞬间在茶界引起了轰动。这款融合了古老技艺与现代创新的非遗实用品,凭借其独特的魅力,赢得了众多饮茶爱好者的青睐与赞誉。

  今年春节期间,工作室的订单越来越多。“今年过年,好多人都来订丹土红陶茶器作为礼物,大家都觉得它既实用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”孙临军一边整理着刚出窑的茶器,一边介绍。前来选购的老茶客赞不绝口:“红陶泡出来的茶提香快,香味更持久,跟日照绿茶简直是绝配。”

  在孙临军看来,非遗传承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对传统技艺的简单保存,更在于让它们融入现代生活,绽放新的光彩。目前,工作室有20多位工作人员,他们各司其职,共同为丹土红陶的发展贡献力量,而许多妇女、老人以及残疾人群体也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,通过参与丹土红陶的制作,他们掌握了一门技艺,获得了经济收入。

  展望未来,孙临军希望将本土特色文化深度融入丹土红陶中,打造一个崭新的日照品牌。在他眼中,“南有宜兴紫砂,北有日照丹陶”不仅是自己的美好愿景,更是所有关注丹土红陶发展之人的共同期待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丹土红陶将继续在泥与火的交融中,传承千年技艺,创造无限可能,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独特力量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传统与现代的坚固桥梁。(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付仁俊/文 卢冠中/图)

编辑:田婷婷
编审 :谢岩
责编:刘佳秀